【艾蜜莉在巴黎中的巴黎真的很法國嗎?來揭開無濾境下的真實樣貌!】
.
不知道大家看完《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這部劇了嗎?最近不少人都熱烈地討論劇情,討論度最高的焦點除了帥到掉渣的鄰居男主角 Gabriel 和貌似 Audrey Hepburn 的氣質公主 Lily Collins 之外,就非那些被法國人罵到狗血淋頭的刻板印象莫屬了。
.
不得不承認,在劇集中的確集結了幾個跨文化的陳腔濫調,例如:懶惰、愛調情、對伴侶不忠、苛薄、不守時等等,撇除這幾點不談,其中令我最有感的是 Emily 多變繽紛的造型,鮮豔的色彩非常吸睛,但有幾分與現實脫節的味道,若是以觀光的角度來看,理當很容易成為搶匪或扒手下手的目標。
.
回想起我第一次隻身飛往歐洲,初次抵達看起來如夢似幻的巴黎,不免對這座城市抱持著美好的想像與期待,但沒想到第一天就被街上迎面而來搭話的法國人嚇了一跳,第二天接到還來不及見面的旅伴在光天化日下遭到搶劫而取消碰面的消息,第三天一個不太會說英文的法國人前來搭訕,親吻我的臉頰,留了一張寫著他的聯絡方式的字條,深情地望著我並對我說:「我很希望明天還能在同一個時間在這裡見到妳。」(噢,別敲碗,我沒照片,自行腦補想像 🤣)
.
雖然最後那般不真實的電影情節,某方面算是稍稍安撫了我幾天下來遇到各種事件而焦躁不安的心,但也證明巴黎並沒有想像中浪漫,事實上,在它美麗的外表下,不只暗藏著危機,還有地鐵揮之不去的氣味和髒亂的街道。
.
在日本甚至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巴黎症候群( Paris Syndrome)」,敘述很多人因為在內心暗自將巴黎和浪漫畫上等號而滿懷憧憬前往巴黎,等到實際接觸這座城市遭遇語言障礙、治安不佳、環境髒亂等問題,才發現現實不如預期,因而患上憂鬱症,還有少數嚴重到必須回國治療。😨
.
回到這部劇,雖然引發美法文化衝擊的討論和爭議,也僅僅塑造巴黎的美好形象,未呈現出另一面真實的樣貌,但如果有機會,還是親自走過巴黎一趟吧,或許你會經歷海明威所說的「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一輩子跟著你,因為巴黎就像一場流動的饗宴。(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邂逅浪漫花都的獨特風韻。
.
——————————
想看更多旅行照片和數位遊牧圖文?到烏龜妹的 IG 逛逛並追蹤吧!
👉 https://www.instagram.com/turtlegirl_travel/